2013年6月11日 星期二

食物里程 簡介 by 環境與社會 食在綠舍小組

食物里程


食物里程( Food Miles 1990 年由英國 Andrea Paxton提出,描述食物由生產點送到消費者手上或消費者的餐桌上,需要運輸的距離。



食物的一生

食物的生產
工業化以來,食物生產過程更加依賴化學工業原料,利用工業化的方法生產的食物,會透過大量的能源投入,大量投入能源的工業化食物,會造成大量的環境問題。例如,1970年代以後,美國大量補助工業化玉米生產,並將過剩的玉米投入畜牧業,食品加工業等等,工業化的食物生產系統造成的問題包含了環境汙染、藥物濫用、碳排放等等。

食品的製造
加工食品的製造與包裝過程容易消耗大量的能源。以美國過量生產的玉米為例,透過被稱為濕磨的步驟之後,能將玉米做成多種的食品添加污,包含檸檬酸、乳酸、葡萄糖、麥芽糊精、山梨醇、三仙膠等等。然而濕磨一個高耗能的食品製造程序,製造一卡路里的加工食品約需要10倍能量的化石燃料。

食品的運送
隨著食品工業的進步與全球化,食品從生產到消費者手上之間的距離不斷增加。德國南部的斯圖加特市(Stuttgart)生產一瓶草莓酸乳酪,要先向波蘭買入草莓,在德國西部加工至果醬,才會再運去該市。而酸乳酪種來自德國北部、粟米粉及小麥粉來自荷蘭、甜菜來自德國東部、瓶身的標貼及鋁蓋來自市外 300 公里的工廠,只有玻璃瓶和牛奶是當地生產的。食物運送的過程增加了食物的碳足跡,製造更多的汙染

食品的保存
冷藏所需要的冰箱會逸散冷媒,而食品保存添加劑更傷身、傷環境。

食品的販賣
商店營運需要電力、食材加熱需要燃料,此外,生產者的行銷手法,更刺激我們大量消費,根據調查,我們一年所看的電視廣告,比五十年前的人一生所看的廣告還多,大量消費,產生了大量的排碳量。
食品的處理
根據調查,美國人於購買商品半年後,僅繼續使用1%的購買品,也就是每人每半年產生了99%的廢棄物,廢棄物焚化會產生二氧化碳,掩埋則會產生甲烷,兩者皆為溫室氣體。



你知道你吃了多少碳嗎? 


食品
食物里程
碳足跡

澳洲牛肉

7400km

1047.56kgCO2e

新竹本地的米(新豐鄉)

18.1km


海瑞原味貢丸

6.8km(生產廠)

2kg CO2e/ 每包(600g)

新華双龍米粉

6km(生產廠)

550g CO2e/ 每包(250 g)

統一陽光黃金豆豆漿

27.9km(生產廠)

190g CO2e/ 1(紙盒,450ml)


























碳足跡為與一項活動或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過程所直接與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碳足跡排放包含產品原物料的開採與製造、產品本身的製造與組裝,一直到產品使用時產生的排放、產品廢棄或回收時所產生的排放量。

參考資料:行政院環保署、Google地圖


該怎麼做呢?



  食物里程低,對環境影響就較小,然而該如何降低食物里程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吃在地、吃當季」,盡量減少購買需冷藏空運的蔬果與肉類,吃在地能減少食物長途運送所排放的汙染,吃當季則能減少食物保鮮所需的冷藏耗能。另外,低食物里程也能減少進口商與經銷商的加成或剝削,而能增加在地農民的收入,消費者也能獲得較新鮮的食品,讓農人與消費者得到應有且較好的待遇。


環境與社會  食在綠舍小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